主办单位:海门市广播电视台 苏ICP备05086090号 苏公网安备 32068402000000号 地址:海门市闻海路2号 邮编:226100 电话:0513-82212551 技术支持: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 |
海门融媒:与时代共舞,让副刊更具魅力 | ||||
| ||||
| ||||
在报业经营形势普遍严峻的当下,很多报纸纷纷“瘦身”,在有些地方副刊便成为首当其冲被“砍”的对象。然而,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,无论报纸怎么“砍”,不能“砍”副刊,因为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来被视为报纸的“面孔”,“吸引读者靠新闻,留住读者靠副刊”已是业界共识。与正刊的严肃新闻不同,副刊以其独特的文化旨趣和价值,成为吸引读者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。它不仅承载着弘扬先进文化、传播知识、启迪思想的任务,更是展现一家媒体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窗口。当前,副刊兴盛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,贴近百姓思想、贴近现实生活、贴近时代脉搏,不断创新内容形式、更新传播方式、提升作品质量,让其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姿态融入读者生活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从而绽放出更强大的魅力。 现以笔者所在单位海门区融媒体中心的实践探索为例,就副刊作品策划与创作的基本策略、路径与质量标准等,谈一些浅见。 创新内容形式,增强副刊吸引力 时代在变化,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、思想关注点和阅读习惯等都在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,因而副刊必须与时俱进,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,以更加贴近读者、贴近时代,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 在内容创新上,我们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,引入更多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,通过富有个性的文艺作品和评论等,来吸引读者、引导读者,引发情感共鸣。在题材策划上我们重点把握这样几条路径: 一是结合新闻事件策划。新闻事件中不少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,除开展新闻报道外,可策划别具匠心的副刊作品,让人们从思想认识、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取等方面获得更多收益,从而使宣传效果更加立体、丰满。如海太长江隧道项目启动,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,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,我们在策划全媒体新闻报道的同时,策划创作了书信体散文《在深沉的江底,深情地盾构——海门致太仓书》,这篇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图景于一体,饱含深情且知识性、趣味性、文化味浓郁的作品一经发布,立即引发热烈反响。随后,太仓方发布“回信”,引发众多网民“围观”,澎湃新闻、新华日报、网易等诸多媒体予以关注。澎湃新闻还专门发文《海门、太仓两地中秋热烈互动背后:跨江融合发展加速》。可以说,这一副刊作品所形成的宣传效应远非一般新闻报道可比。后该文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。近几年我们策划的类似副刊作品还有不少,其中围绕海门首个千亿级工业企业中天钢铁集团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成功而写的报告文学作品《向海而兴,树起现代化“绿色钢企”标杆》,荣获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。 二是结合重大主题策划。每年新闻媒体都要围绕若干重大主题开展新闻宣传,此时同样应考虑策划一些隽永耐读的副刊作品,与“直板快攻”的新闻报道相配合,达到“绿叶红花相辉两相映”的效果。如围绕“脱贫攻坚”主题,我们利用海门志愿者参与四川凉山“悬崖村”扶贫帮困的素材,策划创作了报告文学《这个总书记牵挂的“悬崖村”,凝聚着海门人默默无闻的汗水》,生动展现了海门志愿者的扶贫历程和悬崖村的可喜变化,此文获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;围绕“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”主题,策划创作了杂文《定什么位》,此文亦获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及中国报纸副刊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;围绕“党史学习教育”重大主题,策划和创作了反映革命伴侣袁锡范、黄雅珍夫妇当年拼死保护党旗事迹的《海门这对“红色恋人”,舍身为死只为了保护她!》、反映烈士“卧底将军”汤景延事迹的《隐秘而伟大这才是真正的“卧底”》、记述烈士徐玮事迹的《“你们应继续我志而奋斗”——这封烈士遗书字字千钧》以及《激浊扬清猛醒救国——记中国“左联”成员、红色影评家王尘无》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,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,实现了“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”的目标,其中多件作品在省、市好新闻评比中获奖。 三是结合重点节日策划。每一年的各种重要节日、纪念日,是民众关注点聚焦、思想情感集中迸发的时候,此时策划一些与节日氛围相匹配的副刊作品,往往能引起读者共鸣,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。我们在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七夕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,以及“五一”劳动节、“五四”青年节、“七一”党的生日,“八一”建军节、烈士纪念日、国庆节、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,都会提前策划,向通讯员、作家、摄影家、书画家等作者群体发组稿通知,然后精选有关作品分别在副刊刊出。如今年“八一”,我们策划了文学类副刊版面“春江水”,编排了组诗《礼敬八一》,同时刊发反映军人优良传统的故事《不吃百姓一个苹果梨》、反映英雄事迹的故事《一座不能被遗忘的坟茔》、记述海门“双拥”优良传统的报告文学《一曲拥军优属的温情史诗——纪念军人家庭服务中心诞生40周年》,并配以相关书法作品。这些作品很好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被网民广泛转载、点赞。 四是结合现代生活策划。与百姓贴得越紧,与时代贴得越近,副刊就越有生命力。在办刊过程中,我们强调平民意识,尽可能多地引入更多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,如科技、环保、旅游、健康、影视、育儿等,来提高读者的亲近感和获得感。目前我们主打的副刊版面,除了经典的历史文化类版面“东布洲”、文学类版面“春江水”外,还有现代生活类版面“e时代”和综合文艺类版面“百草园”,它们的内容带有浓浓的生活味、文化味和现代味,也颇受读者欢迎和好评。 五是结合本土特色策划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和特色文化。我们注重从乡土文化中汲取素材,策划和创作一些反映乡风乡韵的副刊作品,以留住乡愁、激发乡情。如我们利用海门紧靠长江,海门百姓对长江有特殊情感的优势,策划、创作了一系列有关长江的副刊作品,其中《长江最宽处》获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及中国报纸副刊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,《长江北支之深浅》被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评为2024年度副刊文萃精品美文;结合海门的美景、美食、历史、人物等地方文化元素,我们策划了“寻忆海门”“寻美海门”“寻味海门”“寻梦海门”以及“当代海门人”等多个系列的副刊作品,以深深的乡愁打动受众,进一步激发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。 在形式创新上,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:一是体裁的多样性、灵活性,除了随笔、杂文、散文、诗歌、小说等传统体裁,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,如纪实摄影、漫画评论等,以更加生动、形象的方式展现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;二是标题的新颖性、丰富性,尝试采用虚实结合、白描比喻等多种手法,并经常性采用富有变化的新方式,使标题既准确传达信息又富有美感和新鲜感,以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;三是版面的美学性和时尚性,配备专业的平面设计人员,通过色彩搭配、图案装饰等手段,让副刊版面融入美学与时尚元素,增强视觉冲击力……这些措施,让副刊的面貌焕然一新。 拓展网络阵地,增强副刊传播力 副刊源于报纸,过去的副刊即指报纸副刊。然而,今天的传媒已进入全媒体时代,副刊也必须与时俱进,顺势而变,以跟上时代步伐,这样才能留住读者,否则就会逐渐式微,甚至被时代所淘汰。为此,应顺应新闻媒体网络化、移动化趋势,大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“全媒副刊”。 拓展载体,扩大覆盖面。顾名思义,全媒副刊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报纸,而应扩展到网络端、移动端,形成报纸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格局。近年来,我们创办了微信公众号“百草园”,专门刊载副刊作品。同时,在融媒体中心所属APP上开设了相关栏目,用于副刊作品发布,在中心主打的微信公众号“海门融媒”上也择优刊发副刊精品。这样,副刊作品就实现了多端发布、多元传播,受众随处可见、随手可读,尤其有利于吸纳习惯网络化生活的年轻人赏读。这对于破解当前副刊受众老龄化现象,进一步扩大覆盖面,具有重要意义。 更新形态,提升吸引力。要做好全媒副刊,还要在作品的表现形态上做文章。尤其在网络端、移动端,不能将报纸副刊的文字作品照搬上去,而是要按照新媒体的特点,添加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更加丰富的元素,让受众更加赏心悦目。因此,我们在策划和创作副刊作品时,同步考虑配什么样的图片、是否能配上合适的音频或视频等,在征集通讯员的作品时也明确这样的要求。这样,我们的多数作品就能在报纸和新媒体上一并发布。同时,我们在移动端发布副刊作品时添加了“听播”功能,让受众行走或开车时也能欣赏;在报纸副刊上打上链接新媒体端作品的二维码,便于报纸读者看到更生动形象的图文和视频,从而满足各类受众个性化、多样化的阅读需求。此外,还鼓励各类作者在策划和创作杂文、散文、报告文学、诗歌、小说、绘画等副刊作品时,创造性运用全媒体元素,形成更新的作品形态,如其整体或局部以对话式、截图式、连环画式等形式呈现,从而让作品更加新颖、更加“吸睛”。 创新传播,增强有效性。由报纸副刊发展到全媒副刊,在传播方式上也可以采取一些新手段、新方式。如通过社交媒体的“群”或“朋友圈”转发扩散,在新媒体的“留言”栏进行编读互动、读者与读者互动,通过观察新媒体作品后的“点赞”“在看”“转发”等数据了解作品的传播情况等。过去,我们的副刊编辑编完报纸就大功告成;而今,编辑在报纸发出、新媒体端作品“上架”后,还要做好后续的社交化传播、与受众互动以及数据分析、用户维护等工作,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。下一步,我们还将引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以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推送、智能化反馈、精准化传播,进一步提升副刊作品策划、创作与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 树立质量标准,增强副刊品牌力 标准决定质量。策划副刊作品时,不仅要考虑题材选择,还要考虑质量标准,只有确立了较高的标准才能达到较高的质量。在实践探索过程中,我们初步归纳出新闻性副刊作品的“四性”标准,作为共性的创作指南。 一是新闻性,要体现新闻之“新”。首先,内容要新,要多选择一些紧密贴合百姓社会生活的新现象、新话题来切入,如城市新风景、文明新风尚、社会新行当、建设新成果等,而少一些风花雪月、花鸟鱼虫等小资小调的抒发。为做好副刊宣传,我们常结合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时令节气、社会现象等进行策划组稿,提升话题新鲜度;还结合新闻报道,组织了“走进骨干企业”“沿江沿海行”“乡村振兴百村行”新闻行动以及“市民看海门”“缘在东洲”青年联谊等多样化活动,为副刊创作提供鲜活的素材。其次,表达方式要新。应根据不同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,尽量体现新颖性。如《在深沉的江底,深情地盾构——海门致太仓书》,以兄弟间书信往来的方式进行“对话”,就非常新鲜,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。当然,由于副刊作品的新闻性与新闻报道的新闻性有所不同,它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强调时效性,也不需要新闻要素齐全,而是侧重于就新闻题材的某一个或几个点,以艺术化的方式浓墨重彩表达,故其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。为使副刊作品不断推陈出新,我们还建立了一支由作家、诗人、美术家、漫画家、摄影家等多行业人士及退休干部等组成的副刊作者队伍,并经常性开展各类主题征稿活动,让他们各展所长、各显神通,让各种新鲜话题、新颖表达方式在报纸副刊及新媒体副刊栏目呈现。 二是思想性,要体现思想之“深”。这就要求副刊作者要有宽阔的视野、深刻的思维、独特的见解。如杂文《定什么位》,从扶贫工作中的手机定位说起,延伸到群众工作的思想定位,剖析了由于定位不准而产生的形式主义现象,在此基础上倡导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定位,强调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。文章剖析深刻,鞭辟入里,入木三分。又如散文《在深沉的江底,深情地盾构——海门致太仓书》,从海太隧道建设工程的启动出发,在阐述了海门与太仓两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础上,将盾构工程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——两地人民历史与情感的深度融合,继而表达了对两地结成命运共同体,合作共迎新时代、共创美好未来的深情展望。此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。当然,副刊作品的思想深度不是通过说教体现,而是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、阐述或论证,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自然地、润物无声地渗透,让受众获得精神上的滋养与成长。 三是人文性,要体现人文之“暖”。副刊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底色,充分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。如报告文学《向海而兴,树起现代化“绿色钢企”标杆》,写的虽然是企业的智能化、绿色化之路,但其中彰显的是其对人的劳动条件改善、健康与安全的关怀等,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。除了把笔触指向“大事”“名人”等之外,副刊要更多关注大时代中的普通人,以悲天悯人的情怀,与他们共鸣共情、同欢共悲,展示他们努力向上的生活模样,给人以鼓舞和力量。如我们策划的“寻忆海门”“寻美海门”“寻味海门”“寻梦海门”等系列作品,就较好地展现了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美景、美事、美味、美梦,展示了他们向着美好进发,克服困难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,字里行间都透着人文关照。 四是审美性,要体现文笔之“美”。副刊作品除了一定的新闻性外,还具有鲜明的文艺特征,而“美”则是其基本要求。凡以文字为主的副刊作品,无论以何种体裁、何种样式、何种语言风格呈现,都应具有美感。即便同样的文体,如散文,有的是清新、雅致的“现代风”,也有的是华丽、凝练的“古风”。但不管怎样,他们的文笔都具有流畅、凝练、和谐等特征,较好地体现了语言美、结构美、韵律美、意境美等,让人读来心旷神怡。 以上“四性”,也可以概括为“四字诀”——新、深、暖、美。一件优秀的副刊作品应力求同时具备这四种特性,比重或有所不同,但不可或缺。“四性”体现得越充分,其质量就越好、价值就越高。 实际上,副刊策划、创作与传播紧密相连,因而在策划副刊作品时,不仅要考虑写什么、怎么写、谁来写,也要考虑作品的形态如何、话语方式如何、如何传播等,这样才能确保作品质量和传播效果。在科技日新月异、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,副刊策划还要因时而变、因势而变,努力以更新的创意“点燃”副刊,以更新的题材、更新的话语、更新的形态来吸引受众,以持续的变革不断创造新的价值。只有这样,副刊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|